【诗23:5】在我敌人面前,你为我摆设筵席;你用油膏了我的头,使我的福杯满溢。
编辑/校对/发布:基督教爵溪教堂新媒体事工
欢迎投搞:微信ABC215074413
文/黄伟光牧师《佳美的脚踪》
「盛辉谟先生1876出生于定塘镇大花港村,童年丧母,随父兄到南田岛垦荒,父兄三人勤劳俭苦,不几年就有了收获,逐将他们原在大泥塘的老家,迁至南田岛建草房安家,后定名为南田盛家。」
盛辉谟先生青年时,结识了石浦一位信主的银匠黄桂林先生,二人成为知交,并从黄桂林那里接受了耶稣的福音。当时国人都信佛教和民间信仰,信耶稣破坏古风,出卖祖宗。这种背叛祖宗信仰的行为会遭到家中长辈的反对和平辈的误解,加上他信仰上的认知还很肤浅,担心自己承受不起家庭的压力,只能暗暗地作耶稣门徒。
几年以后,辉谟先生的嫂子(喜谟先生的妻)得了重病,诸医束手无策,全家失望悲哀。这时辉谟先生为救嫂嫂劝哥哥信耶稣,他哥哥为了妻子的病好愿意相信耶稣,于是全家同心祷告。感谢神,祷告后问病人是不是愿喝一点红枣汤?病人表示愿意…… 真是稀奇,他嫂嫂喝了这碗红枣汤后,病情开始好转,没几天,她就能起来为自己梳头了。全家人真是欢天喜地!从此福音临到他家,也临到这块土地。由于当时信徒对基督教的信仰浅薄,他们最常听又常说的话就是:“弃邪归正;改恶从善;医病赶鬼;传道救人”。但他们心里火热 ,一家六口同心合意传扬福音,信徒开始增多。不久,随着信徒的需要,就在自己家的草房里举行礼拜聚会。经过辉谟先生兄弟及家人齐心努力,圣灵开始大大作工,许多病人经他们祷告,疾病得到医治,鬼附得着释放,信主的人日益增多,草房开始容纳不下。1909年,(清朝末年)教会差会机构以银洋40元购买二亩土地,由辉谟先生负责,造了一座五间南北走向、砖木结构的瓦房,南端三间为礼拜堂,名为“耶稣堂”。北端一间为客房,一间为传道人住房,边上又搭建了一间瓦房作为厨房。
教堂建成后,辉谟先生入住,担任教会兼职传道(义工)。他懂得一些中医之道,一面传扬福音,一面为人治病,为病人祷告,神迹奇事层出不穷,大凡有“精神毛病”(被鬼所附者),经过弟兄姐妹的祷告,没有几天,毛病就得到痊愈,被魔鬼捆绑的得到释放。其中石浦木匠刘春森,曾被鬼所附,到处求神拜佛,不得医治。后听人介绍,来到鹤浦教会,接受耶稣。蒙神赐恩,他的病得到释放,为感主恩和教会,送上“恩同再造”一匾。(现还挂在鹤浦教堂一楼大厅)。
民国初期,信徒大都没有文化,日历也没有普遍推广使用,有些信徒记不清礼拜天,为此,辉谟先生在礼拜堂门前立了一支旗杆,每逢礼拜天升上一面大旗,旗上写着“今日礼拜”四个大字,提醒信徒来参加主日礼拜。为进一步加快开展宣教的步伐,他又在教堂西边搭了三间草房办起“私塾”聘请天台鲍德卿为老师。这位老师原先不信耶稣,他任教多年受到信仰的影响,后来也信了耶稣。
辉谟先生生有二子三女,长子盛足慧、次子盛足风,家庭生活清贫。但他对神很有信心,为主作工非常殷勤。1918年,五岁的足风患了严重的麻疹病,他尽力施医却不见效。主日到了,他以圣工为重,把儿子交给神,自己翻山越岭到20里外的大南田(现称四都)教会去讲道,次日,儿子的病竟奇妙的转危为安。
1924年,长子足慧18岁,高中即将毕业,忽患湿热症去世,这对他信心的考验实在太大了。盛辉谟先生不但没因儿子的去世伤心欲绝,灰心失望,反而信心更加坚定,奉献更加彻底,他放弃谋生之医道,接受教会的差派,背井离乡赴宁波镇海骆驼桥任专职传道。1927年调回象山新桥教会牧会,1933年又派往上虞县西华村教会工作。1934年,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癌,在宁波华美医院医治无效,蒙召归天,享年59岁。
辉谟先生虽然没有读过神学,但爱传福音,48岁开始传道,人缘关系极佳,很多人愿意与他交朋友,信徒们身体患病,家庭失和,忧患临到时,他都给予关心和帮助,深受信徒的敬重和众人的喜爱。
人人作门徒
人人带门徒
人人传福音
▼
长按,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
作者黄伟光牧师:1950年出生,从小受虔诚祈祷的传道义工黄德堂先生信仰的熏陶。文化程度:大专,神学:金陵神学院函授科结业,浙江神学院进修。曾任田洋湖教会负责人,象山基督教三自会常委,副主席,象山县基协副会长,会长,宁波市基督教两会常委。